引言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大量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痛。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之路逐渐拓宽。本文将揭秘那些历经艰难最终成功回流的珍贵文物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传承意义,展现中华民族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
海外流失文物的历史背景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主要始于19世纪中叶。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各种手段掠夺中国文物。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无数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城内文物再次遭到大规模掠夺;此外,还有外国探险家、传教士、商人等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并带出大量中国文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散落在海外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其中有不少是国宝级珍品。这些流失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佛像等各个门类,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
文物回归的途径和挑战
流失文物的回归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主要面临法律、政治、经济等多重挑战。目前,文物回归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 法律追索
通过国际公约和双边协议,依据法律途径追索非法流失的文物。如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通过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为文物追索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法律追索面临诸多困难:首先,许多文物流失发生在这些公约生效之前,公约不具有溯及力;其次,一些国家并未加入相关公约,公约对其无约束力;再次,证明文物流失的非法性以及当前持有者的”善意”获取等,都需要大量证据支持,举证难度大。
2. 购买回购
通过国家或民间出资,从海外收藏者或拍卖行手中购回流失文物。这种方式相对直接,但面临高昂的经济成本。随着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断攀升,回购成本越来越高,且可能助长文物非法交易的风气。
3. 捐赠返还
通过外交努力、民间交流等方式,促使海外收藏者或机构自愿捐赠或返还文物。这种方式需要良好的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氛围,以及海外收藏者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责任感。
4. 交换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或机构开展文化交流、展览合作等方式,以文物交换或长期租借的形式,使流失文物回到祖国。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实现文物的永久回归,但能让国内公众有机会欣赏到这些珍贵文物。
成功回流的珍贵文物案例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仍有不少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通过各种途径成功回归祖国。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1. 圆明园兽首的回归之路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水力钟喷泉组件,1860年被英法联军劫掠,成为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象征。截至目前,已有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鼠首和兔首七尊兽首回归中国。
牛首、虎首、猴首的回归: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上,以总计约3000万港币的价格成功竞得牛首、虎首和猴首铜像。这三尊兽首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猪首的回归:2003年,澳门爱国人士何鸿燊出资600万人民币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得猪首铜像,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
马首的回归:2007年,何鸿燊再次出手,以6910万港币的价格在苏富比拍卖行购得马首铜像。2019年,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2020年正式入藏圆明园正觉寺。
鼠首和兔首的回归: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法国巴黎被拍卖,引起中国民众强烈抗议。经过多方努力,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宣布将这两尊兽首无偿返还给中国,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圆明园兽首的回归历程充满艰辛,每一次回归都凝聚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守护。
2. 山西晋侯稣钟的回归
晋侯稣钟是西周时期的青铜乐器,共14件,1992年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被盗掘后流失海外。这些钟上刻有长篇铭文,记载了西周时期晋侯稣征伐东夷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经过多年追踪,2001年,上海博物馆成功从香港收藏家手中购得其中4件晋侯稣钟;2002年,又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另外2件。其余8件仍下落不明。晋侯稣钟的回归,填补了我国西周历史研究的重要空白,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音乐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3. 北魏佛首的回归
北魏佛首原属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21窟,于20世纪20年代被盗凿并流失海外。这尊佛首高约40厘米,面相丰满,神态安详,是北魏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2016年,在多方努力下,这尊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佛首终于回归祖国。它是由台湾收藏家曹兴诚在日本拍卖会上发现并购得,后通过两岸文化交流渠道,无偿捐赠给山西博物院。佛首与佛身成功合璧,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佳话。
4. 《淳化阁帖》的回归
《淳化阁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刻帖法书,被誉为”法帖之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人将内府所藏历代名家墨迹刻于枣木板上,拓印成帖,共10卷。清代末年,《淳化阁帖》流失海外,后被美国收藏家安思远购得。
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价格从安思远手中购得《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使这部国宝级文物得以回归祖国。这是中国首次以高价回购流失海外的重要古籍,开创了国家通过购买方式追索流失文物的先例。
5. 大堡子山出土文物的回归
大堡子山位于甘肃礼县,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秦国的早期都城遗址。1992年至1993年,大堡子山古墓群遭到大规模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包括金器、青铜器、玉器等。
经过多年努力,2015年,法国政府向中国返还了32件大堡子山出土文物,包括金虎饰、金箔饰等。这批文物是2011年法国警方在查获一批走私文物时发现的,经中法两国专家鉴定确认为大堡子山出土的流失文物。这是中法两国首次通过政府间合作实现流失文物的返还,为今后类似合作提供了范例。
文物回归背后的文化传承意义
流失文物的回归,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回归,更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
1. 重塑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自信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件回归的文物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流失文物的回归,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重塑被割裂的历史记忆。当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物回到祖国,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得以重新激活,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例如,圆明园兽首的回归,不仅是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某种程度的弥补,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象征。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兽首,都会想起那段历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2. 完善文化体系,促进学术研究
许多流失文物都是艺术史、考古史、历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的回归,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完整的材料基础。
以晋侯稣钟为例,其上的长篇铭文记载了西周时期晋侯稣征伐东夷的事迹,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礼乐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钟的回归,使学者们能够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3. 丰富文化资源,惠及广大民众
流失文物的回归,丰富了我国的文化资源,使广大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些国宝级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些文物在博物馆展出后,成为公众教育的重要载体,激发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回归的北魏佛首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后,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人们不仅欣赏到精美的佛教艺术,也了解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文化保护意识。
4. 促进国际交流,增进文明互鉴
文物回归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物回归,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增进了了解,促进了文明互鉴。
法国向中国返还大堡子山出土文物,就是中法两国文化合作的成果。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法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也展示了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为其他国家间的文物返还提供了借鉴,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文化秩序。
5. 彰显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地位
文物回归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得以回归祖国,这本身就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
同时,中国通过法律、外交、文化等多种途径推动文物回归,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民间、国际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全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回到祖国的怀抱。
每一件回归的文物,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们的回归,不仅是对历史的某种程度的弥补,更是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些文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能够回归祖国,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华文明瑰宝重新汇聚,共同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文物回归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文化秩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